2025-05-14 3883 0
近期,第41次廈門巖土工程學術座談會(學術沙龍)在廈門牡丹國際大酒店成功舉辦。本次沙龍由廈門市土木建筑學會主辦,學會巖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和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聯合承辦。會議由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何慶豐主持。中國京冶廈門公司副總經理林振德作了題為“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暨中冶建研院投身廈門特區建設40周年發展紀實的會前致辭。
座談會圍繞“超大基坑支護設計選型與實例分析”“物探技術在巖土工程勘察中的若干應用探討”“關于水對邊坡治理設計的影響探討”“強夯技術在地基處理中的應用及探討”等議題,40多家勘察設計院、施工圖審查機構、高校的70余名技術專家和嘉賓參加了學術研討。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楊志銀教授級高工圍繞超大基坑支護設計選型與實例,闡述了超大基坑的特點,提出超大基坑設計面臨的一些問題,介紹了幾種超大基坑支護設計常用支護方式選型。通過超大基坑支護設計實例分析,歸納總結超大基坑支護設計過程應注意問題、解決方法及應對措施,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經驗。
華僑大學副教授常方強博士介紹了地震勘探、電法勘探中的若干實用技術,并探討這些技術在基巖面埋深、孤石探測、地下水探測、水庫大壩滲漏探測及工程地質調查等中的應用。
京冶廈門分公司副總工程師黃清祥高級工程師以某礦山邊坡地災治理和某建筑邊坡治理項目設計施工過程為背景,通過資料收集分析,介紹了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對邊坡坡體穩定性降低的影響。通過案例總結,得出巖土工程設計經常會受經濟性考慮以及未能全方位的調查等綜合因素影響邊坡安全性;應重視邊坡的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原則,尤其是受地下水影響敏感的邊坡工程。
京冶廈門分公司技術質量部經理林志敏以“強夯技術在地基處理中的應用及探討”為題,通過幾個強夯案例的經驗總結,分析強夯在特殊地層中的適用性、強夯關鍵參數的選用以及強夯在深厚填土軟基處理中應注意的問題,為強夯技術如何因地制宜、有效解決地基處理問題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研討交流階段,與會者踴躍發言,對四個議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并發表體會;對超大基坑支護設計案例中關于咬合樁止水,三級階梯支護設計剛度和計算方式、鄰近地鐵基坑變形控制等相關問題、物探和原位測試在城市更新與AI人工智能結合等方面、水是邊坡災害和治理的重要因素,強調應重視巖土工程動態設計和信息化施工原則等,強夯技術在填土層中的適用性和工后沉降計算考慮方式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提出將AI人工智能技術與經驗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探討發展新方向。
廈門市土木建筑學會巖土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龍輝作總結性發言。一是楊志銀大師在超大基坑支護選型方面提供了很多經典案例,特別是在樁錨使用受限的區域,提出了如斜樁+錨索、分倉法等不同的支護設計思路的寶貴經驗。二是在工勘領域物探在孤石、洞穴、地下水,基巖的探測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如果AI人工智能與物探技術深度結合,對探測過程數據自我學習后不斷調整,將會極大提高物探的準確性。三是邊坡問題一般都是水引起的,如長時間降雨、施工過程地下水通道封堵等因素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坡體重度,降低土體強度等,出現邊坡滑塌,因此,設計人員應重視巖土工程動態設計和信息化施工原則。四是強夯法是一種造價低、施工難度較簡單的成熟工藝,在填土層地基處理中應注意其適用性,特別是存在深厚軟弱土層中應用時應更加慎重。
來源:廈門市土木建筑學會
成功提示
錯誤提示
警告提示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