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獻身抗震 哺育英才——林皋傳》首發式在伯川圖書館舉行。校長賈振元,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皋,副校長康旭東,圖書作者謝秉智教授以及學校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師生代表參加儀式,共同見證林皋院士傳記正式發布。
賈振元校長與林皋院士共同為新書揭幕。
參會嘉賓為師生代表贈書。
林皋院士現場回顧了他的求學經歷,分享了他的科研之路與育人理念。他表示,當代青年生逢盛世,施展才華的舞臺廣闊,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勇擔新時代責任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更多力量。
《獻身抗震 哺育英才——林皋傳》是林皋院士學術成長資料采集項目中的重點任務,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立項持續支持項目,由建設工程學院組織編撰,由謝秉智教授主筆撰寫,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以詳實的史料系統記述了林皋院士的奮斗歷程、光輝業績和感人事跡,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內涵,讓師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老一輩大工人的成就、貢獻、經歷、品格以及濃厚的家國情懷,是全體大工師生學習的鮮活教材。
初夏的晨光灑進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林皋的辦公室,安靜的房間內隱約可以聽見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97歲的林皋正伏案疾書,在草稿上寫下對《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標準》的規范修訂想法。
從白山黑水到巴山蜀水,作為水利工程與地震工程專家和我國抗震學科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70多年來,林皋在我國多項重點水利工程及核電站建設一線詮釋為國筑壩的初心。“1949年10月1日,我作為清華大學的學生在天安門廣場親眼見證開國大典。”林皋說,“我立下誓言,要將所學應用于實踐,報效偉大的祖國。”1956年,我國首座雙曲拱壩興建,27歲的林皋承擔起排除傳統溢流泄洪安全風險的實驗研究重任。“我們從零起步,自行設計制作測振與激振儀器設備,在我國率先開展大壩抗震試驗,論證拱壩壩頂挑流泄洪方案的科學合理性。”林皋說,幾十年來,該工程成功經受了多次泄洪考驗。在林皋看來,科研工作猶如戰場上的沖鋒,需要攻克一座又一座高地,不斷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挑戰。1972年,在吉林白山拱壩的抗震試驗中,面對儀器設備短缺,他創造性提出直接攝影法,將我國大壩模型抗震試驗技術推向了國際先進水平;1984年,他參與編制了我國首部核電廠抗震設計規范,并解決了核電建設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問題。他提出的層狀半無限介質中的波動計算理論,對復雜地基上核電設施抗震適應性分析的研究突破了行業瓶頸……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批200米至300米的世界級高壩拔地而起,對抗震分析和安全評價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提出的基于相似面的比例邊界有限元法,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開發的高精度計算模型,顯著提高了大壩抗震分析水平。”林皋說。從風華正茂到鮐背之年,林皋至誠報國初心不改。2008年5月,已是79歲高齡的林皋乘坐沖鋒舟逆行岷江,緊急勘查汶川地震后的紫坪鋪水庫大壩受損情況,“我是做工程抗震研究的,必須要到一線去,因此第一時間加入水利部專家組”。當眾人慶幸“無垮壩奇跡”時,林皋保持嚴謹地說:“必須搶在汛期前修復震損。”震后的一年里,林皋六次赴震區,對大壩的抗震能力、檢測標準、加固措施等提出權威意見。在大連理工大學抗震試驗大廳的一側,兩株銀杏樹巍然屹立。這是2014年,大連理工大學工程抗震研究所為慶祝林皋85歲生日特意種下的,樹旁的碑石上鐫刻著“獻身抗震,哺育英才”。大到文章結構、公式推導,小到遣詞造句、標點符號,對于學生的每一本論文,林皋都嚴格把關,“我培養的學生,不光要會做,還要清楚為什么這樣做,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1981年以來,林皋悉心培養了超過120名研究生,他們的畢業論文至今都整齊地排列在林皋辦公室東南角的那排玻璃書柜里,其中不少人成為了大壩抗震、核電抗震等領域的領軍人物。“每到關鍵時刻,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請教導師。”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復明一說起林皋老師,語氣中滿是尊敬。鞠躬盡瘁70載,林皋懷揣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仍在書寫科研報國的篇章。“只要我還能動,還能學,就應當為國家的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多做一點工作,多作一點貢獻。這既是我的責任所在,更是我的幸福。”林皋說。
評論 (0)